如果要描绘一幅气势恢宏的中国近代史怎么也不能忽略一个地方 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一个安静朴素的小角落 稻田层递的小山头 荆棘之中一块不起眼的形状像船的石头 它就是石船山 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湖湘文化从这个不起眼的石头开始发扬光大 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
▲石船山 静水流深,四百年前,斜风细雨中 王夫之手持雨伞、脚踩木屐 从破旧的茅草屋中走出 在雨雾朦胧中穿过乡间梯田 到这块石头附近,著书、思索 刮风下雨,烈日骄阳,几十年如一日
“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后世, 偶然谓之,歘然忘之。” 它没有可以扬名于四方的 也没有可以传名于未来的 偶然说到它,又很快忘掉它 这是王夫之《船山记》里对这块石头的描述 “船山者,即吾山也” 这座石船山 就是他朴素落魄而顽强的一生
作为一位毕生忠诚大明的草根遗民 王夫之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 可惜时运不继 大明亡国的灾难骤然袭来 清军攻破衡州之际 王夫之一家人,父亲叔父叔母尽数遇难 经过家变后,他继承父亲遗愿 变身成坚强的战士,开始为抗清奔走 但明朝腐败,无力回天 还被南明的权奸所害,险死狱中 后在战火与危难中一路奔走逃亡 颠沛流离的艰辛,多年尽尝 大明,他没有能力去救了
明朝灭亡后,希望破灭的王夫之悲愤难忍 时代令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但他没有选择放弃,他用另一种方式来坚持 他开始隐居在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 埋头于学问之中 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 重新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一生著书四百余卷,八百多万字 但这些书籍湮没无闻200年 直到1840年曾国藩令邓显鹤整理、刊刻 这份宝贵的湖湘文化遗产 才沿着石船山的顽石 慢慢地向外辐散,被世人所知
湖湘文化真正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还是魏源、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时代 他们都是船山学说的继承或发扬者 船山思想在清末新一代学者中广为流传 甚至激励了无数人的战斗人生 不仅维新派的谭嗣同等人对他赞不绝口 许多革命派的志士们 更是读着他的书 踏上了风起云涌的革命道路 这位孤独的抗清英雄 留下的“武器”最终令清朝灭亡
《船山记》是王夫之以山自喻 里面所描述的坚守节操和傲然风骨 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经世致用”的思想 潜心治学和不为权势所动的铮铮硬骨 是对湖南精神的最好注释 如今,《船山记》里的石船山依然“无可名之于四远” 一如王船山本人的一生,安静简朴 |